备受舆论关注的49中16岁坠亡学生的监控视频公布,完整的视频与逻辑链条,还原了少年的生前轨迹,关于事件本身的真相,已经尘埃落定。
学乐君始终关注着此次悲剧事件的发展过程,我们和所有读者一样,都经历了震惊、疑惑、不解,以至最终的恍然大悟。
一起少年的悲剧,怎么演化为群情激奋的网络舆情,甚至各种阴谋论,又如何因为真相的曝光而让某些看客的猜测变成无稽之谈 梳理事件本身的发酵与清晰化过程,我们能从中发现很多值得深思的内容。
悲痛的妈妈
这件事引爆网络,源于学生母亲的微博。
5月10日,这位妈妈在微博发了三条推文,引爆了网络。
第一条微博,说的是校方拒不让查看监控,老师和同学三缄其口。
第二条微博,妈妈质疑救护车晚到,孩子没有去医院而是直接被拉去殡仪馆,且当地媒体敷衍了事不愿发声。
第三条微博的核心则是:今早去看了监控,唯独事发那一段没有监控
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见过的套路,在此前的很多恶劣事件中,“监控”也都恰好“丢失”了。
三条微博,字字泣血。
就这样,受“刚到学校不久就坠亡”“先不让看监控,让看时关键监控已没有”“学校三缄其口无可奉告”“救护车晚到”“事发2小时候才通知家长”“直接把孩子拉到殡仪馆”“当地媒体不敢发声”等信息影响,坠楼事件迅速发酵成舆论漩涡,群情激愤之下质疑四起,甚至给了各种各样的谣言可乘之机。
丧子之痛,任何母亲都无法承受,而学校又只是“简单告知”,没能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。
教育机构的声明和处置程序,缺乏必要信息,措辞更是简单粗暴,让人不满,引得人民日报都点名批评。
在那种巨大的伤痛,以及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,这位妈妈选择了网络发声的方式催逼真相,也是无奈之举。
试想如果自己遇到了这种事,我们谁又能保证自己能理性客观呢?
同为父母,我们很难谴责这位不明真相的妈妈。
群情激奋的网友,本着天然的道德感和同情弱者的本性,自然都会站在妈妈一边。
事实的真相
昨天,警方终于披露了更多细节,而所有的疑惑,也都因为真相大白而洗刷一空。
妈妈和网友们的质疑,也都一一得到了澄清。
?为什么不让家属看监控?
妈妈在微博中质疑的第一个问题,就是为什么不让查看监控。
事实的真相则是:成都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后第一时间派人到现场勘察取证,并对视频资料全部予以调取封存。
所以,第二天上午,学生爸爸和亲友才在聘请的律师陪同下来到公安机关,查看全部监控视频。
?为什么有大约10分钟的监控缺失?
从18时16分学生从所在班级教室后门离开,至18时39分出现在实验楼5楼走廊尽头,整个过程视频监控连续完整。
而此后十分钟,直至18时49分坠楼没有监控,是因为学生坠楼起点位于该校实验楼4楼与体育馆之间的连接平台,该平台为无人活动区域,未安装监控。
但警方通过现场脚印、攀爬痕迹等证据证明,现场并没有其他人进入。
?为什么事发2小时后才通知家长?
这主要是因为辨认难度较大。
事发后,学校一面通知各班排查,一面组织班主任对学生身份进行辨认。
到现场辨认的班主任只有27岁,刚刚研究生毕业,工作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强。她的恐惧与回避,其实也能理解。
因而,在坠楼事件一个多小时之后,学校才最终确认了死者身份。
而班主任的手机落在了家里,需要手工翻阅班级的登记手册,最终才找到了家长的联系方式。
这最终导致坠楼事件发生2小时后,家长才接到通知。
?为什么当天家长不能和真正了解孩子情况的班主任见面?
考虑到学校有3000余名学生、近千名住校学生,为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,学校通知学生家长到附近派出所沟通协商,21时多,安排了相关老师和学生家长见面。
至于班主任,面对如此惨剧,当时已是受到惊吓,情绪失控,整个人都是崩溃的,连路都走不动。
12日上午,情绪平稳后才和学生妈妈见面,刚一见面,双方就抱着跪在一起痛哭。
?救护车有没有晚到?
学生坠楼后不久,学校工作人员发现了他,随后拨打了120电话。
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于18时56分接到出诊指令,10分钟后到达坠楼现场,该学生已无生命迹象。
学校和医院都并没有拖延时间,都尽到了责任。
?孩子为什么会自杀?
事件发生后有各种谣言,包括留学名额被人抢走等,事后都发现是谣言。
至于自杀原因,警方在他右侧裤包内发现遗留一张纸条,写着“最近几乎每周哭三次,上过天台,割过腕 ”。
通过调取学生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,去年6月,他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道“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,一跃解千愁”,今年5月,他用QQ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,表现出自我否定、多虑的情况。
一些学生在警方调查中还反映小林平时性格相对内向,朋友不多,经常说一些否定自己的话;曾经用刀划过手臂、割过腕,表示自己不想活了。
而监控也表明,在坠楼身亡之前,学生曾手持刀具在手腕上割划,有自残行为。
综合各种证据,表明该学生的自残、自杀倾向已出现一段时间,并非谣传的各种臆测原因。
我们与妈妈
年轻生命的猝然离世,留给那个家庭的必定是绵绵伤痛。可想而知,以后的以后,那位妈妈在别人都高高兴兴和孩子一起过母亲节的时候,将怀着怎样的心情去面对当天孩子的忌日
所以,追问悲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,了解孩子生前到底经历了什么,是不是真的遭遇了不可说的伤害,是做父母的权利,也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,毕竟“容人即容己,帮人即帮己”。
但事件发生后,为什么人们愿意听信那些没有证据的捕风捉影的臆测与编造,也不愿静静等待相关权威部门的调查披露?
为什么一些根本没经过求证的、明显不符合常识的“猛料”能迅速传播,而理性的、认真求证后得出的思考却被冷落?
或许,生活在互联网时代、自媒体时代、每个人都可以发声、每个人都可能被利用的时代的我们,都知道答案,但又都可能在每一个类似事件中不由自主地去参与。
要知道,真相永远比谣言走得慢!谨慎的调查取证总比随心所欲的编排慢很多!
而在这个“时间差”里,一旦不辩真伪的被情绪化左右,真的就太容易被煽动、被裹挟、被利用,一直以为自己是“正义”的化身,殊不知掉进的却生生是别人精心设计好的情绪陷阱。
不可否认,在铺天盖地的舆论之中,有很多人是真正出于对这位妈妈的心疼而接力转发、出谋划策,但事后再回头看,是不是也有一批自媒体是想借用此类热点事件收割流量,不惜编造故事,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的污名当事人?更有别有用心的好事者,他们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混淆视听煽风点火“带节奏”?
真相和理性往往是平淡的,而谣言和蛊惑却往往能最大化地挑拨某一类人的神经,激发起汹涌的共鸣和爆发。
所以,往后的往后,在个个都能说,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,若再次陷入舆论漩涡,最好都能擦亮眼睛、谨言慎行。
当然,最后的最后,学乐君想说,在整件事当中,最心疼的还是坠亡学生的妈妈。
要知道,完整的监控视频公布之后,她或许正在承受着三重痛击:
痛失爱子,没来得及好好道别,愧疚自己怎么没早些发现孩子竟然有轻生的念头!
毕竟:
在人所有的情感当中,愧疚也许是最能压垮一个人、折磨一个人的毒药,这辈子,估计都不可能走出来。她会想自己怎么就没有发现孩子有不正常的地方,她会责怪自己怎么能那么粗心,如果能尽早发现,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?
如今,至亲至爱之人猝然离世,心尖尖上的孩子走了,以后的日子还能怎么过?住过的房间、穿过的衣服、用过的物品、去过的地方、甚至喜欢的电影电视 每一处,都是伤。
我们不忍再在伤口上撒盐,但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,还是有些简单的话想说。
然后
对于我们每一位父母,学乐君都想掏心窝子说一些我们认为有用的方法和呼吁:
情绪需要表达
事件中的孩子,已经抑郁挺长时间了。他始终没能宣泄,没有得到疏导。
历史没有如果,但如果有如果,这种悲剧可以减少。
对于家长而言,需要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,包括潜藏的心理状态。
青春期的孩子,已经具备足够的情绪伪装能力,如果每天只有简单的“吃饭了”“写作业了”的简单交流,是很难发现他们的真实情绪的。
亲密的亲子关系,需要从小培养。
对于中国人这种含蓄的民族、不善表达的父母,我们需要更多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切。
这一方面,这一代父母,以及未来的父母,会做的更好。
早恋这件小事
有报道称,坠亡学生有暗恋的对象。
但我们对于早恋的污名化,会导致那些内向敏感的孩子不敢向亲近的人表达。
其实,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爱慕异性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本能。
理解与接纳,是父母的职责。
抒发的途径
内心的郁闷如果不能抒发,会积累成为大问题。
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,他们确实不愿意与别人坦白心声,因为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下,坦诚内心的脆弱,是一种无能的表现。
对于这类敏感的孩子,或许培养一种兴趣爱好,能成为替代的发泄渠道。
情绪的抒发,除了交流之外,还可以通过写作、音乐、绘画等独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抒发。
而且,它们的抒发与治愈效果,或许比心理医生都要强。
帮孩子找到一个能与自己独处、具有情绪抒发效果的爱好,就能让他在一些最困难的时刻,找到一束透进来的光。
读书
在上高中时,豆爸最爱看的书是《活着》。
每次看这书,都能畅快地哭上一场,而每次哭完,就感觉给大脑洗了个澡,清爽不少。
看武侠小说,对于男生来说也是不错的逃离。
那些快意恩仇的故事里,都帮我们逃离现实的很多烦恼,甚至获得很多有益的启发。
除了教材与教辅,多看些闲书,看些能打开眼界的书,看些能逃离真实的书,是非常好的调节。
逝者已逝,只愿天堂安好。
悲伤难减,我们只能祝愿。
愿天下再无这种悲剧,愿每一个孩子都平安快乐地长大。